文章内容
北京——尽管在经济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国内需求动摇,但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中国的年度消费者通胀率在 12 月份加快。
经济学家预计通胀将在 2023 年第一季度继续回升。
文章内容
国家统计局 (NBS) 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12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同比上涨 1.8%,涨幅高于 11 月份 1.6% 的年增幅。 这一结果与路透社调查预估的 1.8% 相符。
广告 2
文章内容
12 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的年化降幅从上月的 1.3% 放缓至 0.7%。 接受路透社调查的经济学家此前预计下降 0.1%,反映出到 2022 年底大量 COVID-19 病例对行业造成的破坏。
中国上个月放弃了严格的零 COVID 措施,解除了封锁,取消了检疫并停止了定期检测。 因此,经济学家预计第一季度通胀将继续加速。
Capital Economics 经济学家黄子春表示:“有一些早期迹象表明,向 COVID 生活过渡正开始对价格施加上行压力。” “但通胀的上升幅度不太可能像许多其他经济体在重新开放时看到的那样大。”
广告 3
文章内容
分析师预计通胀上升不会促使利率上升。
“由于通胀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处于可控范围内,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将需要在第一季度将 MLF(政策)利率下调 10 个基点,”国泰君安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周浩表示。
食品价格在 12 月份较上年同期上涨 4.8%,而 11 月份的年度涨幅为 3.7%。
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仍然低迷,尽管它确实从 11 月份的 0.6% 年率小幅上升至上个月的 0.7%。 这反映了医疗保健和旅游行业重新开放的早期影响,这些行业的通胀率有所上升。
2022 年全年的平均 CPI 比 2021 年高出 2.0%,而政府设定的涨幅目标为 3% 左右。
广告 4
文章内容
仲量联行首席经济学家 Bruce Pang 预计,2023 年的年均 CPI 将比 2022 年上涨 2.5%。
中国商务部上周表示,将研究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随着疫情防控不断优化,消费需求将逐步回归。
周四在北京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计划员表示,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波动,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但中国有充分信心今年能够保持物价稳定。
(高良平、乔·卡什和利兹·李报道;布拉德利·佩雷特编辑)